员工感言

请稍候...
  • 祥源农贸城.聚富家园
  • 江苏江苏宿迁鸿润·盛景
  • 盛世嘉园
  • 舒城万佛湖香樟园

首页>>新闻中心>>员工感言

趣谈家乡童谣

点击数:38432018-01-16 来源:天正物业公司 撰稿:桂少英

大公鸡,尾巴拖,三岁小昂(孩)会唱歌;不是爷娘教我的,自己聪明会唱歌。从咿呀学语开始,祖辈就教我们唱歌谣,尽管不能明白涵义,只是训练语言能力,但我们都乐此不疲。其中丰富而新颖活泼的话语,对孩子们语言能力的启蒙和开发,功不可没,感谢和感恩祖先的善良和智慧,这是珍贵的财富。
  
长大点,就不再是这样简单的语句了,已涉及到生活。白天大人们干活太累,忘了给孩子把夜尿,尿床的孩子总是有的。第二天起床后,大人既生气又无奈,有燥脾气的就狠揍孩子一顿,也有容易释怀的,责怪孩子后,顺带戏弄一下:来尿鬼点点长,驮个包袱到枞阳,枞阳(人)问额(我)做么四(事),额(我)在枞阳开料(尿)行。桐城话里,尿谐音。以前枞阳有个很大的木材市场,桐城人需要大宗木料,就去枞阳购买。用这件生活事实作题材,既打趣了来尿鬼,也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。
  
还有更贴近生活的:小红昂(孩),戴斗笠,摸螺蛳,把鸭七(吃);鸭生蛋,把儿七(吃);儿屙屎,把狗七(吃);狗看嘎(家),大家都沾光。这首一听起来,就很欢快,脑子里迅速闪现安详、和谐的家园场面:小红孩、斗笠、螺蛳、鸭、鸭蛋、小儿、狗、大家。因为小孩子的记忆需要重复来加强,这里面暗用了顶针的修辞格;七(吃)的反复使用,吸引了孩子的传诵兴趣,学会分享劳动带来的喜悦。长嘴的要吃,生根的要肥。美食,永远是孩子们抵挡不住的诱惑,彰显了孩子的童真和可爱。
  
童谣里也有应时创作。在寒冷的冬天,大人不愿孩子们出门玩雪,以免弄湿衣服和受冻,于是教唱:大雪纷飞,冻死乌龟;乌龟伸头,冻死老牛;老牛喝水,冻死小鬼;小鬼点灯,烧眉毛无俺(眼)睛。这里大手笔地运用了顶针,并且有朗朗上口的押韵,桐城话中,,都是同韵的。
  
童年,在无忧无虑中成长,对世界有太多的好奇和无惧。夏天有月亮的晚上,孩子们就早早地商议好,找好一处月亮照得着的场地疯玩,可以说听故事、躲猫(捉迷藏),也可以玩抢羊子的游戏。我们的嬉闹,常常勾引了萤火虫来凑热闹,有人就随口唱出:火亮虫(萤火虫),夜夜飞,爹爹叫我捉乌龟;乌龟没有长毛,爹爹叫我扯毛桃;毛桃没有开花,爹爹叫我扯黄瓜;黄瓜没有落蒂,爹爹叫我看戏;看戏没有搭台,爹爹叫我扒柴;扒柴不够奶奶烧,爹爹把我头打一个包;我跟奶奶港(讲),奶奶把我头打一个俺(小眼)。这首适合大些孩子的口味,有点长,除了顶针押韵外,大幅度地跳转韵,但不脱离爹爹这个中心,展现多样化的生活;也把孩子的顽皮和淘气,描绘了出来。
  
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高和语言能力也在拔高。如:拍大腿唱小调,也有棉花也有稻,也有六谷子(玉米)炒六泡(爆米花),也有洋钱换小钞;园里菜青扑扑,圈里猪肥嘟嘟,塘里鱼就们忽(鱼多而欢愉地游),跟(今)年过年有得七(吃)。一幅丰收的农家田园美景,地里田间,家里户外,都有描画。创作者有意识地只用了“ao”“u”两个韵,可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底。
  
两三岁得人疼,七八岁狗都嫌。七八岁的孩童,正是混沌初开时,什么话都敢说,什么事也敢做。有童谣为证:反唱歌倒起头,嘎(家)婆菜园里菜七(吃)牛,捡起狗头砸(掷)石头;爷十三娘十四,哥哥十五我十六;我从嘎(家)婆门前过,嘎(家)婆还在摇窝(婴儿的卧具)里哭。当然,这首只有背着大人偷偷地说,不然肯定会被刮栗子侍候的(中指勾起,用突起的关节部位磕脑袋)。
  
孩提时接受能力很好,有多首童谣的相伴成长,渐渐地我们也学会了说顺口溜。那时捡粪记工分,隔壁村庄有一个比我们年龄大且眼睛很大的男孩子,常常去我们村子里寻财路,我们处在衬门又短了,握(这个字的音)火又长了的年龄,无所事事,又爱惹是生非,正闲来无趣,就逮着了这个大眼睛的男孩,仗着人多(差不多大的有十来个)关门狠,我们当中的大孩子带头一起朝他喊:大俺(眼)睛小俺(眼)睛,跳死跳活地要结婚,跟(今)年结门(明)年生;养个儿子胖墩墩,养个女儿搭一轰。,在我们口语里同韵。大家说得摇头晃脑的,浑然不知浅陋和粗俗。
  
在故乡的日子久了,有想看外面世界的念头。于是去了烟雨的江南,仰望着挺立在山腰石缝里的黄山松,毅然和傲然;去了雪域高原,在布达拉宫广场眼见虔敬的藏族同胞边走边长叩,心无旁骛地将身体紧贴在大地上,坚定与执着,淡然和坦然;围观了坑道里的秦始皇兵马俑,目睹西安多个公众场合摆放喜迎游客的复制兵马俑,自然和怡然。外面的世界真精彩。
  
曾经以为游览一下,就能看懂别处的生活和文化,这很可笑。因为那是深入骨子里的、渗透进血脉里的岁月烙印,饱含着生活的滋味,一点一滴地铭刻,外人是懂不了也达不到的。我只是过客,也只能是过客。
   
我们有桐城派的辉煌,有父子宰相的荣耀,我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如何安放?六尺巷相府来,愿屹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,在每一个人的心中!

 


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135号